一場備受矚目的國際足球友誼賽近日在香港舉行,卻因阿根廷球星梅西的實際上場時間遠低於宣傳預期,引發大量觀眾不滿和投訴。這場由香港特區政府與賽事主辦方合作舉辦的比賽,因涉及公共資源投入和商業宣傳承諾之間的落差,正演變成一場公共事件。

據香港消委會透露,目前已收到數百起投訴,主要集中在對梅西上場時間的誤導性宣傳。許多球迷表示,購票的主要原因就是期待看到梅西的精彩表現,但這位球星僅在比賽中出場不到30分鍾,與主辦方賽前暗示的"重要參與"存在明顯差距。
賽事主辦方回應稱,球員上場時間需根據教練的技術安排和球員身體狀況決定,無法在賽前做出絕對保證。但這一解釋未能平息眾怒,批評者指出,在宣傳材料和票務推廣中,主辦方明顯以梅西作為主要賣點,卻未明確說明其可能有限的上場時間。
香港立法會議員表示,由於此次活動有港府參與合作,涉及公共形象和公帑使用,要求主辦方給出更明確的解釋。民政事務局表示正在了解事件細節,強調大型體育活動對香港形象的重要性,希望各方能妥善處理消費者合理訴求。
此次事件也引發了對國際商業體育賽事運作規範的討論。體育營銷專家指出,隨著球星代言和出場成為賽事商業價值的關鍵因素,主辦方應在宣傳中更加透明,避免模糊表述導致消費者誤解。
事件發展至今,已有球迷組織考慮采取集體法律行動。這場爭議不僅關乎一場比賽的商業誠信,更觸及公共活動合作中政府角色與商業運作之間的平衡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