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向來是討厭跑步的。每回體育課,排著隊跑圈,總是氣喘籲籲地落在最後,心裏暗罵這無聊的運動。直到去年春天,因為體檢報告上幾個刺眼的數字,才不得不重新審視這項被我鄙棄多年的運動。
起初,跑步於我不過是機械的重複。左腳,右腳,左腳,右腳,周而複始。我數著步子,盯著手表,計算著消耗的卡路裏,像完成一項不得不做的任務。跑完三公裏,便覺得大功告成,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家。
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。某天清晨,我照例出門跑步,忽然發現路旁的櫻花不知何時已經綻放。粉白的花瓣在晨光中微微顫動,我停下腳步,第一次認真地看著這條已經跑了兩個月的小路。原來,跑步的路上不隻有氣喘籲籲和肌肉酸痛,還有四季輪轉的風景。
我開始學會在跑步時不再計數,而是感受。感受微風拂過麵頰的輕柔,感受汗水順著脖頸滑落的暢快,感受腳步落在地麵的節奏。跑步成了一種移動的冥想,思緒在步伐中漸漸澄明。那些困擾許久的難題,常常在奔跑中忽然有了新的視角。
跑步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身體。我不再視它為需要馴服的機器,而是值得傾聽的夥伴。當膝蓋微微作痛,我學會放慢腳步;當呼吸變得急促,我學會調整節奏。身體用它的語言告訴我什麽是適度,什麽是極限。這種對話,是健身房裏的器械永遠無法給予的。
最意想不到的是,跑步讓我遇見了另一個自己。那個在雨中仍然堅持奔跑的人,那個在疲憊時還能再往前多走一步的人,那個看到夕陽會駐足欣賞的人。跑步撕下了我給自己貼上的種種標簽:懶惰、缺乏毅力、不善運動。原來,我比想象中更堅韌,也更柔軟。
如今,跑步不再是為了減肥或是健康的不得已而為之。它成了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,是每天專屬的儀式。在這段獨處的時間裏,沒有手機的幹擾,沒有工作的壓力,隻有呼吸、腳步和沿途的風景。
跑步教會我的,遠不止是堅持。它讓我學會傾聽——傾聽身體的聲音,傾聽內心的需求,傾聽世界細微的美好。在這條看似單調的路上,我找到了生活的節奏,也遇見了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