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每天從早到晚,拍球聲、叫喊聲、歡呼聲不絕於耳,家裏的老人沒法休息,孩子寫作業也靜不下心。”家住某小區的張女士向記者抱怨道。近日,該小區部分居民因不堪其擾,發起聯名申請,要求拆除小區內的籃球場。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討論:公共體育設施與居民生活安寧,究竟該如何平衡?

噪音擾民:籃球場成“眾矢之的”
據了解,該籃球場距離居民樓僅十餘米,且開放時間為每天早上6點至晚上10點。居民們反映,運動愛好者的活動時間與居民的休息時間高度重疊,特別是清晨和晚間,運球聲、跑動聲、喧嘩聲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。
“周末更是噩夢,從早到晚都有人打球,關著窗戶都能聽到持續不斷的‘砰砰’聲。”一位居民無奈地說。多位業主表示,曾多次向物業反映情況,建議限製開放時間或加裝隔音設施,但效果甚微。
聯名申請拆除的法律依據
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》,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,禁止在夜間(通常指晚10點至次日早6點)進行產生環境噪聲汙染的建築施工作業,但針對體育設施產生的社會生活噪聲,目前法律尚未明確規定。
不過,《物權法》第八十四條規定:“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、方便生活、團結互助、公平合理的原則,正確處理相鄰關係。”若籃球場產生的噪音確實超出了合理範圍,影響了相鄰居民的正常生活,居民有權要求采取相應措施。
拆除是否唯一解決方案?
盡管居民聯名申請拆除籃球場,但這是否是最佳解決方案值得商榷。體育設施是社區居民鍛煉身體的重要場所,簡單拆除可能引發新的矛盾。
有業內人士建議,可考慮以下替代方案:
1. 調整開放時間,避開居民休息高峰時段
2. 加裝隔音屏障或采用靜音材料改造場地
3. 將籃球場遷移至離居民樓較遠的位置
4. 建立使用公約,加強管理和監督
尋求平衡:社區治理的新考題
此事折射出城市社區治理中的普遍難題: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。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矛盾需要各方共同協商解決,既要保障居民安靜生活的權利,也要滿足市民健身鍛煉的需求。
專家建議,社區可建立常態化協商機製,通過業主委員會、居民代表大會等平台,讓各方充分表達訴求,共同製定解決方案,而不是簡單采取“拆除”這種極端方式。
目前,該小區所在社區已介入協調,組織居民代表、物業公司和體育主管部門召開協調會,尋求最佳解決方案。此事如何發展,本報將持續關注。
無論是保留還是拆除,這場關於籃球場的爭議都提醒菠萝蜜视频在线:在城市生活中,相互理解和包容同樣重要。隻有在尊重彼此權益的基礎上,才能找到那個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平衡點。